新华社天津5月4日电(记者杨文、刘惟真)“中远海运‘天蝎’号,19时40分进船,靠泊D04,本航次申请接岸电。”收到船期后,“95后”易雪东和其他几名同事换好工作服,前往天津港太平洋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为要靠泊的集装箱船只准备岸基供电。
晚上七时许,太平洋国际集装箱码头灯火通明,宽阔航道中传来号声。巨大岸桥如钢铁“巨臂”一般,精准地抓取集装箱,不时有满载货物的卡车驶过。阵阵海风中,易雪东向记者打开了话匣子。
“过去船舶停靠码头后,供电依然要靠柴油发电,这时会排放大量污染气体。近年随着港口发展越来越绿色低碳,我们将岸基的风力、光伏等绿电接到船上,靠泊期间关闭自身的柴油发电机组。”易雪东说,通过船舶靠岸后“油改电”,污染气体排放量大大减少。
易雪东是天津港电力有限公司试验调试中心的设备管理员。最近两年,他和同事参与港口绿电建设,并承担风力发电机的巡检和光伏发电设备维护工作。当晚的岸电连船,也是他们工作中的重要部分。

“船不等人。我们会提前一小时到码头等待船靠港。从船上放下电缆、接入充插座箱,到我们去后方调试设备、观察频率电压等数据,最后顺利给船供电,一般一小时左右。”易雪东说,四个人组成的团队负责当晚港口所有需要接电的集装箱船。
晚上八时许,“天蝎”号缓缓靠岸。缆绳固定后,船上的工作人员将两条电缆伸了下来,易雪东和同事将电缆勾到地上。剩下的几人靠上来,一起抱着沉重的电缆,大家合力把电缆头接到插座箱,仔细检查各项参数后,前往下一处工作地点。

“粗略统计,靠岸的船10多个小时用电量就达到一万度,邮轮等大型船只用电量更是惊人,几个小时就能达到一万度。燃油发电产生的氮氧化物、硫化物、细微颗粒物等对环境影响很大。”路上,天津港电力有限公司试验调试中心副主任李乐告诉记者,岸电系统可以大幅减少这些污染,堪称绿色航运启航的“金钥匙”。
这些“绿色守护者”的工作时间并不固定。有时候船靠港在凌晨,有时候又在白天,平均下来一天要接断电四次。“一些码头看似不远就在对面,但我们从陆地开车赶过去,就至少需要一个小时。”李乐指着远处说。
九时许,工作人员一行来到太平洋国际集装箱码头岸电预制舱。设备管理员段磊仔细查看接电船只的电力数据,并不时调整参数。
“接上岸电后,如果船上的设备不成熟或者对接中出了问题,突然跳闸、停电,装着冻品的集装箱会受很大影响。”段磊说,船上用电为60赫兹,岸电接电必须得转换电能频率,并得解决电压问题。
“我们依靠国产变频设备,成功探索解决了这一技术难题。尤其今年以来,国内外的很多船舶公司向我们咨询接电经验和技术,这很有成就感。”段磊笑着说。

“双碳”战略背景下,天津港在建设世界一流智慧绿色枢纽港口升级版上不断加速。目前天津港风电总装机容量达129MW,光伏设施超10MW,年发绿电能力近3亿千瓦时;共拥有船舶岸电系统47套,实现集装箱、干散货码头泊位岸电设施100%覆盖,自有船舶100%使用岸电,来港船舶岸电“应接尽接”。
“作业码头岸电用电全部源自风光新能源发电,岸电连船正成为天津港绿色发展中的一张靓丽名片。”李乐说。
确定岸电预制舱数据一切稳定,易雪东在日志上做完记录,和同事驱车赶往下一处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