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2025数字丝路发展论坛丨数字加持!港航指标位列全国第一梯队

时间:2025-07-24 10:34:00

泉州晚报社·泉州通客户端7月24日讯(泉州晚报社融媒体记者 吴丽娇 通讯员 林泳坤 黄慧梅)近年来,泉州不断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智慧港口、绿色港口建设,积极探索港口航运事业数智化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多项关键指标实现跨越式增长。

数据显示,今年1—6月全市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6048.33万吨,同比增长1.82%;集装箱吞吐量97.62万标箱,同比增长1.47%,其中外贸集装箱吞吐量8.34万标箱,同比大幅增长16.74%,增速居福建省首位。据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报告显示,泉州2024年度港口经济增加值超2000亿元,历史上首次位列中国海港城市第一梯队,系全省唯一。

依托覆盖码头的5G信号,无人集卡进行集装箱吊装作业。 (资料图)

在数智化转型方面,泉州市加快推进数智化平台建设,正在建设泉州市港口智慧可视化平台,后期还将逐步构建“数据驱动、安全高效”的港口智慧平台,实现港口作业全流程数字化、物流服务全链条协同化。建设肖厝港区智慧堆场,拟通过融合二维、三维GIS技术,打造散杂货码头全要素可视化体系,为科学调度提供可视化依据,目前项目开发方案正在制定中。

同步推进的还有口岸信息化建设。当前,泉州市港口实行通关电子化,实行船舶进口岸申请网上申报和远程审批、船舶进出港电子报告、船载危险品货物电子远程申报,逐步实现通关电子化和无纸化。全自动卸煤也有新突破,4月底,国能泉州热电“黑灯燃料岛”项目顺利完成1号抓斗卸船机无人重载调试,成功克服煤种、煤船多样性难题,实现首艘煤船全自动接卸煤工作。此外,我市还鼓励航运企业进行数智化转型,其中兴通海运股份有限公司和安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均构建了数智化系统。

绿色港口建设也在持续向“新”而行。今年5月初,全省首个央企(国家管网)与地方民企(宏海石化)管道互联互通项目正式投产,打通成品油“港口—管道—公路”无缝衔接联运通道,能够有效降低运输工具的能源消耗与尾气排放。

相关新闻

“智慧港口+绿色航运”赋能泉州

数字蓝海 港航扬帆

泉州晚报社·泉州通客户端7月24日讯(泉州晚报社融媒体记者 吴丽娇 通讯员林泳坤 黄慧梅)在全球数字化浪潮与“双碳”目标双重驱动下,泉州市以“智慧港口+绿色航运”为核心,加速推进港口航运业数智化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当中,兴通股份的转型实践,是我市航运企业数智化发展的典型案例。通过数字化技术重构航运全链条管理,依托智能调度、船舶排期优化和船队营运可视化平台,实现从传统人工操作向智能化、精准化运营的转型升级。

智能调度系统,从“人找船长”到“智能匹配”。过去,为一艘即将进行船员轮换的船舶寻找合适的船长或轮机长,是一项极其烦琐且责任重大的工作,需要手动筛选上百份船员档案,核对证书、健康记录和航线要求,耗时长且有隐患。而今,只需打开智能调度系统,系统通过对接船管系统的数据库,实时抓取船员资历、绩效评分及休假记录,数秒内完成对数百名船员的多维度画像分析,快速筛选出候选名单。“这个系统使船员替换周期缩短10%;船员适配度提升5%。”兴通股份有关负责人说。

船舶智能排期,从“经验估算”到“算法决策”。传统的月度船舶排期,高度依赖调度员的个人经验,但难以应对突发的港口拥堵、航道管制或客户需求的临时变更,一个环节的延误,可能会引发连锁式混乱。而今,智能系统更展现出“超级大脑”的优势——船舶智能排期系统在接到任务后,会进行一场复杂的“推演”,根据自有船舶模拟出多重组合方案,并进行经济性与时效性的综合评分,得出一个最优方案。如此一来,企业在船舶排期时便从“被动响应”转变为“主动规划”,有效减少了船舶的空载(压载)航行,提升船队综合利用率。

船队营运可视化平台,从“信息孤岛”到“全景监控”。对于危化品运输而言,在航途中的“不可见”状态最令人担忧。兴通股份自主开发的船队营运可视化平台,整合起内外部数据,将每一艘船的每一次航行,都置于岸基管理团队的“全景视野”之下。“成效明显,异常响应时间从4小时压缩至30分钟,天气相关延误减少45%,货主投诉率下降60%。”

此外,安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也在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智能物流管理系统和智能船舶监控系统,提升整体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