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功能大米赛道持续升温

时间:2025-05-19 15:29:00

从低升糖指数(GI)大米到高抗性淀粉水稻……随着慢性病防控需求激增和消费升级浪潮,功能性主粮产品异军突起,成为推动行业转型升级的强劲引擎。在主食范畴中,大米的地住不可动摇,在“健康中国2030”战略指引下,我国大米产业正经历一场从“量”到“质”的深刻变革。业内人士指出,以功能大米作为切入点,中国大米行业将会有更多可探索的创新点和商业机遇,推动行业不断向前发展。

“功能性”大米崭露头角

  近年来,随着中国水稻育种技术突飞猛进,农业科学家们也在不断探索大米“潜能”,想让大米在“主食”之外增加更多的附加值。

  吃米饭,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一直是个大痛点。为了减缓疾病进展,糖尿病患者通常需要对血糖浓度保持高度关注。血糖生成指数(GI)就是专门用于其衡量食物升糖水平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GI值越低,血糖变化曲线越平缓,对糖尿病患者越有利。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今年4月发布的最新数据,我国糖尿病患者总数已达1.48亿。此外,还有2.74亿人处于糖尿病前期(包括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受损)。根据预测,到2045年,我国糖尿病患者可能增至1.74亿。糖尿病患者群体庞大,他们对米饭的需求不容忽视。

  为此,20多年前,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的特种稻研究团队以“低升糖指数”为目标启动了特种水稻品种选育。2009年,第一个优糖品种“降糖稻1号”问世,成为国内首个高抗性淀粉粳稻新品系,并有了对应的大米产品“优糖米”。2012年,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对优糖米米饭进行了血糖指数测试。实验结果表明,优糖米米饭血糖指数为48.53,属于低血糖指数食物,具有控制糖尿病人餐后血糖、改善血脂、饱腹耐饥饿等功效。

  如今,兼具功能性、高产和优质的“高抗性淀粉”水稻新品系“优糖稻2号”“优糖稻3号”已成功选育并通过上海市农作物品种审定。这2个新品种的抗性淀粉含量平均可达13%以上,是传统水稻品种的20倍;亩产量超500公斤,为“优糖米”的市场普及提供了价格优势。目前,优糖稻已在国内近20个省份进行了引种示范种植,不仅为糖尿病患者提供了健康饮食的新选择,还为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带来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此外,中国的功能稻米开发已深入不同营养领域。《营养功能型稻米产业研究进展与展望》显示,科研人员培育出富含γ-氨基丁酸、β-胡萝卜素、叶酸等各种成分的稻米品种。例如,针对肾病患者要减少高蛋白食物摄入的需求,我国科研人员培育研发了低谷蛋白水稻品种。“谷蛋白是水稻种子中含量最高的贮藏蛋白,占种子总蛋白的70%以上,是稻米蛋白中可供人体吸收的主要营养成分,但对于肾病患者而言,蛋白质过量摄入会加重肾病患者的病情。”专家介绍,低谷蛋白稻米可以作为肾病患者的主食,减少患者蛋白摄入量。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看来,富含特定营养元素的“功能稻米”将在10年之内走出实验室,走上百姓餐桌。“比如儿童生长发育缺锌,那可以把一些含有高锌的水稻品种培育出来;再比如金色大米,它富含的胡萝卜素,可转换为维生素A,能够解决一些儿童早期发育中免疫力低下和失明的问题。”

  李家洋认为,新的稻米研发不止步于满足人们对颜色、形状、品质、营养等方面的大众需求,同时还将开拓出个性化需求市场,持续提高民众生活与健康水平,为大米在“主食”之外增加“营养品”的新身份。

新老品牌陆续入局

  瞄准功能大米“蓝海市场”,新老品牌纷纷入局抢占先机。业内人士表示,虽然我国大米企业梯队基本成型,但行业集中度较低,而功能大米品牌化,有望打破大米行业的现有格局。

  大米属于弱品类。各品牌间的大米产品差异化程度有限,消费者的品牌偏好性不强。同时,国内大米企业缺乏品牌化打法,围绕渠道和产品的精耕细作不够,导致行业一直处于混战状态。这些给功能大米品牌的成长提供了机会。

  国内市场已有不少功能大米品牌崭露头角。天眼查显示,江南米道是一家成立于2019年的初创企业。公司旗下产品包括功能原米和米制品等类型,仅前者就涵盖了低GI大米、低谷物蛋白大米、高花青素与膳食纤维含量大米等产品。

  另一代表性初创企业是成立于2020年的奚木河。奚木河针对国人控糖专用主食匮乏问题,推出了以低升糖功能性为核心的主食产品及定制化的营养膳食方案。目前,其主打产品为高抗性淀粉天然大米,挂面、米线、米饼等米制品。2021年9月,奚木河获得天使轮融资。2023年,其创始人刘谨言表示,公司已为30万名糖尿病患者提供服务。

  也有部分头部食品企业跨界进入功能大米赛道。2022年,成立于1956年的饼干品牌嘉士利与成都天健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在广东江门建立起万亩功能大米绿色种植基地。去年4月,嘉士利宣布将以基地培育的“稳糖米”为原材料,开发稳糖米通心濑粉、稳糖米竹筒粉等多样化食品。

  业内人士表示,虽然入局者渐多,但由于起步较晚,且与传统大米市场打法不同,目前国内功能大米品牌仍然处于市场摸索阶段。

  传统大米品牌一般直接立足于产地供应链做文章。爆款产品往往和产地绑定在一起,比如黑龙江五常大米、吉林延边大米、江华瑶山瑶珍大米等。通过突出产地的环境好,来表明自己的产品具有竞争力。而功能大米讲究功能性,稻米首先需要长时间的科研育种,然后才能转化为实际产品。在市场端,功能大米还需要匹配到特定的用户人群。由于这个品类才刚刚起步,意味着企业需要不断在市场教育和产品营销上进行投入。

  目前,行业内各品牌都在产品研发方面投入精力。例如,江南米道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合作实现突破低GI健康稻米种质技术壁垒;奚木河则宣布与北大荒集团二九〇农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还与浙江大学、绿巨人生物在产品研发方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大米行业市场规模达到7234亿元,近5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09%。业内人士表示,在产品趋同的大米市场,功能大米有望成为各品牌追寻的破局新增长点。若从控糖主食的角度预估功能大米的市场规模,我国1.4亿糖尿病患者按每日功能大米消费10元计算,市场规模将达到千亿级。以功能大米作为切入点,中国大米行业未来将会有更多可探索的创新点和商业机遇,推动行业格局不断变化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