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溪大地,司法改革的浪潮正以破竹之势奔涌向前。
2024年以来,鹤城区法院以“结构优化、智慧赋能、专业深耕”三大支点支撑制度改革。141名“无袍法官”以多元化的社会身份,构筑起司法民主的生动图景,为基层司法创新提供了可复制的“鹤城经验”。

陪审员参与庭审现场。(全媒体记者 彭军 易君蓉 通讯员 朱璐 摄)
从“精英化”到“社会化”的蜕变
“选任都是系统从鹤城区常住居民中随机抽选,抽选后法院以及司法局还要对所有人员进行资格审查,查征信、核案底,确保每一位陪审员都经得起检验。”从500多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的佘桃香对2024年的选任工作深有感触。
鹤城区法院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陪审员选任方式的改革要求,落实“随机抽选+资格审查”双轨机制,建立起覆盖公务员、新业态从业者、银发群体的复合型人才库。
数据显示,现有141名陪审员中,既有来自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的公务人员,也有退休干部、个体经营户、自由职业者以及务农人员,学历结构涵盖4名研究生与137名高中以上学历者。这种“社会切片”式的人员构成,使司法视角突破职业壁垒,实现从“精英化”到“社会化”的蜕变。
负责选任的法院工作人员表示:“我们需要的不是法律专家,而是带着生活温度的社会观察家。”
从“人海战术”到“数据闭环”
“点击公众号就能查看庭审任务,系统随机抽选保障公平。”在鹤城法院,由“陪审宝”云服务平台构建的智慧参审体系,正悄然改变着传统陪审模式。
这套智慧管理系统已形成闭环生态,随机抽选避免“关系案”,电子档案记录30余项履职指标,大数据分析自动生成培训课程,实现从抽选、履职到考核的全流程数字化,更通过“一人一档”的数字化管理模式,将考核指标从模糊评价转向精准量化。
平台从2019年上线至今,陪审员参审效率提升80%,参审案件服判息诉率提升至92.3%。当全国170余家法院争相引进该系统时,主审法官舒勇感慨:“陪审员不再是‘点头委员’,数字化让他们成了‘专业拍档’。”
从“庭上陪坐”到“实质断案”
“过去觉得陪审就是走程序,现在是真正参与案件评议。”陪审员王喻新在参审一起离婚纠纷时,凭借妇联工作积累的家事调解经验,成功说服法官在财产分割中增设“探视权保障条款”。
这种转变得益于鹤城法院构建的“双轨培养体系”,线上通过“智慧陪审”平台开展新法解读、案例研讨等32门直播课程;线下设置庭审观摩、模拟合议等实训环节,使陪审员年均培训时长突破50个学时。
专业化带来显著成效。2024年,针对建设工程、金融、医疗事故、涉外等专业案件,法院与司法局联动,精心选任12名具备医疗、建筑、金融、外语等专业背景的陪审员。数据显示,陪审员在上述专业案件中的参审率达78.6%,提出的37条调解建议被采纳,推动民商事案件调撤率同比上升8.3个百分点。从“形式参与”到“实质断案”,司法民主实现质变。
从“法律素人”到“行家里手”
“医疗损害责任纠纷的归责原则是什么?”2024年新任陪审员培训班上,83名学员正在法官的指导下进行模拟合议。这种“理论授课+实战推演+个性补强”的立体化培训,让退休护士长段晓君在短时间里实现从医疗术语到法律术语的跨越。
法院构建的“四阶成长体系”颇具匠心,岗前培训夯实法律基础,任职轮训更新知识储备,类案专训强化领域深耕,年度考核实施末位动态调整。
三年来,陪审员岗前培训率达100%,参审案件发改率下降0.8%。某行政诉讼案中,水产养殖户主张120万元赔偿时,陪审员杨弘凭借二十年养殖经验,精准指出甲鱼市场价格与存活率数据,助力法庭驳回不合理诉求,展现出专业陪审的独特价值。
从“鹤城经验”到“怀化样本”
“优秀人民陪审员”“陪审员调解工作室”……鹤城区法院结合自身实际,激发陪审员履职热情,将改革触角延伸至诉源治理、多元解纷领域。探索中的“事实审+法律审”分离模式,为破解职权边界难题提供了新思路。这些创新使“鹤城经验”走出地域限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陪审员法》的实践完善注入活力。
站在改革深水区,鹤城区法院院长谌香菊坦言:“让百姓从司法见证者转变为实质参与者,是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审判领域的生动演绎。”
从雪峰山麓到沅水之滨,141名“无袍法官”活跃在审判席、调解室、普法现场,他们书写的“鹤城答卷”,展现了“人民司法为人民”的制度创新力量,为全国司法体制改革提供了宝贵的基层智慧。
(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彭军 易君蓉 通讯员 朱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