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大家来到国家自然博物馆过劳动节。其实,劳动背后也蕴含了很多科学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从洗衣服里找找自然科学的奥秘。”
5月1日、2日,国家自然博物馆科普教育部教师王珊连续两天在岗,在探索角实验室里与亲子家庭一起迎接“清洁大挑战”。
在岗位上过节,对从业20多年的王珊来说已经习以为常。“我们入职第一天,馆领导就提醒我们,我们做的是校外场馆的教育工作,注定不会有完整的假期。所以,从刚上班起,我就做好了心理准备。”王珊的脸上笑意盈盈。

科普活动做了20多年不会倦怠吗?王珊用行动给出答案。一个小时左右的科普活动里,她始终激情满满,带领孩子们认识让衣服变脏的“罪魁祸首”,通过小故事、生活场景的还原等,拉近他们与花青素、叶绿素等专业术语的距离。
“这么多年来,我们探索角的课程基本不重样。所有的课程都由我们团队自主研发。大自然里,孩子们可能感兴趣的内容都是我们上课的素材,所以课上起来总有新鲜感。”王珊说,就算是同样的内容,老师们也总能讲出新花样。比如,同样是讲花青素,有的实验是让孩子们认识其在酸碱环境下的颜色变化,制作红绿灯手工;有的则是引导孩子们将其在酸碱环境下的变化特性应用到生活之中。
看上去简单的一节课要经过数月的打磨,既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也要考虑实验效果的可观察性,还要顾及场地等实验条件的局限性。
活动中,除了讲解基础的科普知识,王珊还特别注重科研思维的渗透。“想要验证自己的想法对不对,那你就去试一下。”“做实验很难一次成功,我们就是在一次次失败中成长起来。”……这样的鼓励几乎贯穿活动全程。“我们希望孩子们能在活动中学会探究,在探究中感受自然科学的神奇。”

而孩子们被自然科学迷住的样子也是王珊最有成就感的时刻。她带过的最早的一批孩子已经大学毕业,不少人真的走上了自然科学研究的道路,还有学生成为像她一样的科普教育人。“我的一点点工作,能让孩子们感受自然科学的魅力,爱上自然科学,我觉得特别开心。”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牛伟坤,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