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治理有效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强化农民增收举措,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河北作为农业大省,要立足自身实际,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创新治理模式为路径、以科技赋能为支撑,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强保障。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
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治理的“神经末梢”,是乡村治理的“主心骨”。要持续加强乡镇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的村级组织体系,建好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
推动基层党组织与村民自治组织深度融合,建立“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联动机制,确保政策落实与群众需求精准对接。完善“五位一体”村级组织架构,形成“决策—执行—监督—参与”协同机制。通过“1+N”党建机制,实现党员联系群众全覆盖。健全县乡村三级治理体系,进一步推动治理重心下移,落实干部包村联户制度,确保政策、资源、服务直达基层。通过定向培训、跨区域交流等方式,提升基层干部治理能力。积极探索“党建+”模式,将党组织嵌入乡村发展各个环节,使党的组织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
自治、法治、德治深度融合,是破解乡村治理难题的关键路径。要以“三治融合”为抓手,既注重制度刚性约束,又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整体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以自治激发主体活力。推广“积分制”“清单制”等自治模式,激发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通过规范“小微权力”清单、修订村规民约等举措,提升村民自治能力。以法治保障治理秩序。要完善农村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推进“一村一法律顾问”全覆盖,将矛盾化解在基层。以德治涵养文明乡风。要结合实际创新道德激励约束机制,依托村规民约、家规家训等载体,对道德规范进行细化、实化和具体化,彰显鲜明的扬善抑恶导向。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紧密结合,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活动,通过开展“文明家庭”“道德模范”评选等,引导村民形成爱国爱家、崇德向善的价值观念,以乡风文明凝聚治理共识。
坚持数字赋能提高治理效能
坚持数字赋能是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的有效路径。数字技术不仅有助于解决乡村治理面临的信息不对称、村民参与不足等问题,还有助于提升乡村治理的前瞻性、精准度和智能化水平。
加快数字乡村建设,进一步夯实数字化治理基础。搭建智慧乡村管理平台,整合政务、民生、产业数据,实现村级事务“一网通办”。依托“雪亮工程”和综治信息平台,完善覆盖县乡村三级的网络体系,实现治安防控“一屏统管”。积极运用大数据技术对风险隐患实现精准监测预警,推动治理从“事后应对”转向“事前预防”。创新服务场景,不断探索和完善“区块链+政务服务”模式,让更多政务事项下沉至村级服务站,推动政务服务网上办、一次办,使村民办事渠道更加畅通。
构建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
构建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是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的关键所在。要从资金投入、量化评估、监督反馈三大机制进行系统性创新,形成具有自我完善能力的治理闭环。
创新资金投入机制,构建多元化资金保障体系。持续推行“财政资金+绿色金融”,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乡村的投入,有效破解乡村资金瓶颈,为乡村治理提供可持续动力。完善考核机制,将乡村治理成效纳入政绩考核体系,倒逼责任落实。强化监督与反馈机制,建立县乡两级联动的监督体系,明确监督主体和责任清单,规范监督流程,形成“事前公示—事中跟踪—事后公开”的闭环。
【程爱军 作者系河北省委党校(河北行政学院)教授】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