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段玉清
有文艺风茶馆、书吧、配饰小店,还吸引了短剧剧组前来取景。最近,在成都市新津区宝墩镇太平场社区,一条700多米的百年老街——太平老街成了“网红打卡地”。
游客多了,街上的商户和活动也多了。在这里住了几十年的居民程谊也忙了起来——街上有啥活动,商户有啥需要,她都过去帮忙。面对商户的感谢,程谊总这样回答:“我是社区‘合伙人’。”
在新津,像程谊这样的社区治理“合伙人”还有很多。今年来,新津区在包括太平场社区在内的20个村(社区)试点开展“微积分”(即“微基金赋能积分制”)。“这些村(社区)的居民好些原是社区治理的‘旁观者’,因为试点‘微积分’,成了社区治理的‘合伙人’。” 新津区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微积分”是什么?如何激发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积极性?近日,记者前往部分试点村(社区)进行探访。
什么是“微积分”?
微基金募集资金“造血”,积分制“活血”,激发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积极性
谈及几年前,新津区普兴街道岳店社区联合党委书记黄欣感慨万千。
黄欣所在的岳店社区安置了普兴街道9个行政村4700余户村民,“受村民固有思维影响,各安置小区存在矛盾多、物业费收取难等问题,一度影响整个社区的治理水平。”黄欣说。
“要破解类似社区治理难题,从根本上激发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工作的积极性,就要先解决资金问题。”新津区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道出了新津的“破解之道”——在微基金上做文章,让其募集资金“造血”。
几年前,新津区开始在辖区内村(社区)成立微基金,引导更多社会资金投向城乡社区治理领域。上述介绍,截至2024年底,新津区通过居民捐赠、商企赞助、社会支持、集体经济按比例捐赠等渠道,建设村(社区)微基金81支,村(社区)微基金覆盖率100%。
资金问题解决了,如何依托微基金,激发居民自治动力?
为此,今年起,新津区选取太平场社区、岳店社区以及花桥街道马王村等20个村(社区)进行试点,结合治理中的突出问题、共性问题,从公德美德、遵纪守法、社区营造、志愿服务等8大类,制定居民积分制度。“通过微基金赋能‘活血’,让居民把‘摸不着’的积分化为‘看得见’的商品和服务,激发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积极性,让居民成为社区‘合伙人’,增强居民社会责任,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新津区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说。
“微积分”试点情况如何?
20个试点募集资金近百万元,通过发放积分开展治理活动100余场
“能用积分到对面慈善超市换洗衣液、牙膏等,还能换社区里的舞蹈、美术课……”在岳店社区服务中心,居民张学良拿出手机展示社区的积分兑换规则,最近,通过“我为大家守一夜,大家为我守一年”志愿者服务,张学良先后获得了2400余积分。

岳店社区居民在兑换积分。
“积分兑换所需的经费均来自微基金。”罗佳介绍,社区先通过活动募捐、项目募集、商企捐赠、空间入驻等渠道为社区微基金筹集资金。其中,项目募集方面,社区通过开展社区托管等项目,将所得费用全部纳入微基金;空间入驻方面,通过共享社区闲置空间等,将所得收益纳入微基金。到目前为止,微基金已募集资金约14万元。发起的“我为大家守一夜,大家为我守一年”志愿服务织密邻里守望友好网络。
同样,在太平场社区,社区通过实施“银票”游太平、“街趣妙市”等项目,发动社区居民志愿者自觉参与到社区秩序维护、环境提升等活动中并获取积分。同时,社区还引导老街内的茶社、书吧、面包、酒酿等商家通过参与老街营造获得积分兑换资格。程谊和居民龚根梅通过参与社区志愿活动获取400余分积分。“喜欢用积分到老街上的咱家米酒店兑换饮品,没事来这里坐坐。”龚根梅说。

太平社区居民在积极参与“银票”游太平活动。
记者从新津区委社会工作部获悉,目前该区20个试点村(社区)的微基金已募集近百万元,同时依托微基金赋能积分制,发动居民积极开展治理活动100余场,发放积分90余万分。下一步,该区一方面继续推行“微积分”,将村(社区)实施覆盖面提升至60%,另一方面,继续拓宽微基金募捐渠道,同时集聚居民需求,利用天府市民云等平台,推出更多有特色、可持续的积分项目,提升更多年轻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兴趣。
新津区委社会工作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