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7月22日消息(记者 齐智颖)为期5天的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简称“链博会”)在北京落下帷幕。链博会期间,武汉格蓝若、光谷东智、灏存科技、湖北荆楚等企业展示了人形机器人优雅打太极、肢体动作识别、名片递送、温柔抓豆腐、与人斗智下棋等各种技能,展现出我国机器人产业在运动控制、人机交互等领域的重要突破。

链博会湖北人形机器人主题展区 央广财经记者齐智颖 摄
随着全球供应链向数智化、绿色化转型,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走向工业制造、物流仓储、家庭服务等场景。中国贸促会副会长李兴乾强调,链博会的价值在于“找朋友、找伙伴、找解决方案”,而非短期交易。湖北人形机器人的实践表明,通过政策扶持、核心技术攻关与产业链协同,中国有望在全球智能装备竞争中占据先机,为全球供应链升级注入新动能。
现场“斗智斗勇”

人形机器人与灏存科技工程师付龙“共舞” 央广财经记者齐智颖 摄
央广财经记者在现场观察到,本届链博会上,湖北搭建了唯一的人形机器人展台,武汉格蓝若、湖北荆楚人形机器人、武汉光谷华汇等22家鄂企携80多件展品亮相,其中包含20个整机人形机器人,集中展示了完整的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生态。
在链博会现场,央广财经记者看到一台“荆楚1号”人形机器人吸引了众多参观者驻足,其不仅能够对观众方向进行精准识别,还会主动递上名片与观众互动。

“荆楚1号”机器人 央广财经记者齐智颖 摄
湖北荆楚人形机器人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赵兴炜介绍,荆楚机器人依托华科大院士团队技术支撑,已实现产业化,产品应用场景遍布工业生产、文旅、应急消防、巡检、仓储等10多个领域。“在工业领域,我们的机器人已在汽车制造车间实现装配、转运、检测等核心工序的规模化应用;在应急消防领域,可深入危险环境执行侦察、救援任务。”
光谷东智机器人也成为链博会上的网红打卡点之一。该公司研发的机器人现场演绎了“武当太极”,将新兴产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不仅如此,其还与观众进行三子棋对弈,通过智能算法实现人机互动,展现了其灵活的运动能力和稳定的性能表现。

光谷东智机器人三子棋对弈 央广财经记者齐智颖 摄
湖北光谷东智具身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楼凯齐发布了人形机器人整机新品“光子”。楼凯齐介绍,“光子”机器人已实现展厅讲解、商超导览、前台接待、商业表演等场景落地,未来将向政务、工业、养老等更多领域拓展。
楼凯齐表示,公司具备了高效的供应链以及生产制造的能力,当前在湖北工厂一期已经建设完成,目前已经具备年产300台机器人的生产能力,这一数字明年将突破1000台。与此同时,公司也具备了成熟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在机器人达到规模量产状态之后,能够快速去实现极致的成本优化,从而给客户提供更加具有性价比的产品。
此外,一只机械臂“温柔”地捏起一块豆腐,也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这一动作背后是对机器人“触觉”的极限考验。

机械臂抓豆腐 央广财经记者齐智颖 摄
武汉华威科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海外业务总监瞿毅向央广财经记者介绍,公司在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中提供“电子皮肤”(触觉传感器),在机械臂抓取豆腐时,其中一个核心零部件就是“电子皮肤”,它通过灵活的触觉感应,获取抓取力量,控制机械臂施力大小。
湖北培育发展沃土
武汉市投资促进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巴怡指出,武汉已具备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集聚了50余家人形机器人相关重点企业,涵盖整机研制及“大脑”“小脑”“肢体”等全环节。
在政策支持方面,武汉今年先后出台《武汉市2025年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行动方案》等文件,明确了发展目标与支持举措。巴怡表示:“武汉力争到2027年,批量生产整机产品10款以上,突破关键技术10项以上,打造示范应用场景30个以上,产业规模达100亿元以上,争创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
展区信息显示,头部核心零部件共6种,包括大脑模型、小脑模型、大面积电子皮肤、深度相机、激光雷达、显示屏。据悉湖北企业已进入其中3种整机供应链:大脑模型(北武院、武智院)、小脑模型(灏存科技、京天机器人)、大面积电子皮肤 (华威科、飞帛丝)。
湖北省贸促会主任胡中海指出,湖北地处中国中部,长江中游,是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交汇地,是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的理想沃土。他认为,湖北有四方面强项——战略区位得天独厚、科创资源富集涌动、产业生态支撑强劲、政策环境开放优越。
“湖北完全有基础、有条件、有潜力在全国乃至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版图中占据重要一席。”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院长刘胜认为,湖北作为科教大省,制造强省,发展人形机器人技术和产业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对此,刘胜提出三点:
一是科教资源富集。在芯片及人工智能、机械工程、控制科学、材料科学等关键领域,武汉大学等一批顶尖高校和科研院所技术和人才积攒深厚,拥有源源不断的创新资源。
二是产业基础雄厚。湖北完备的工业体系,尤其是光电子及微电子、高端装备等领域的实力,为人形机器人的核心部件研发提供了坚实支撑。
三是应用场景丰富。智能制造、智慧物流、应急救援以及家庭服务等多元化的应用领域为人形机器人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试验田。
产业迎来双重机遇
当前,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正迎来技术突破与规模爆发的双重机遇。
第二届中国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产业大会发布的报告显示,2025年,中国具身智能市场规模预计达52.95亿元,占全球约27%;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达82.39亿元,占全球约50%。
在政策端,红利持续释放。2023年11月,工信部发布《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大脑、小脑、肢体”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确保核心部组件安全有效供给。北京、上海、江苏等地出台专项政策,推动产业链完善。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具身智能”列为未来产业,同步强调发展智能机器人。
胡中海认为,人形机器人产业既是科技革命的“风向标”,也是产业升级的“加速器”,成为全球创新竞争的焦点领域。
人形机器人产业链条长、协同性强,覆盖核心零部件、本体制造、系统集成等多个领域,融合了人工智能、仿生机械等前沿技术,代表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综合实力。近年来,我国在人工智能算法、传感器等关键领域取得显著突破。
与此同时,人形机器人在制造业、服务业、医疗康养等场景的深度应用,正重塑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
“现在在很多的展会、商场,不经意间就能找到一台人形机器人为我们表演和服务,人形机器人正在积聚发展。”国地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江磊总结,我国的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正在急速爬升,但还是处于培育性的示范应用阶段,相比于国外,我国有巨大的潜在性市场。
仍需多方面“破壁”
尽管发展速度可观,但处于发展初期的人形机器人产业还面临诸多的挑战,核心部件的自主可控、复杂环境下的感知与决策的能力、成本控制及量产能力等等都需要产业共同努力去解决。
江磊指出,人形机器人在现阶段最重要的是解决四个“破壁”。第一是原创性技术能不能破壁,第二是能不能找到规模化的场景,第三要有标准,有组织分工,第四是开放协同需要破壁。
江磊围绕破壁、创新、规模、标准、生态四个关键词提出四点建议。第一是要面向原创技术策源地,聚焦做“通用人形机器人”。第二是要强调产业技术再造,实现产业基础向高端化发展。第三是开源开放,这也能解决我国长期的共性技术供给不足的问题。
此外,刘胜提出三方面优化举措。
一是深化产学研用融合。高校和科研院所要更加紧密对接产业的需求,聚焦关键的核心技术攻关,加速成果转化,企业要积极提出应用的需求,开放应用场景,共同推动技术的迭代升级。
二是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协同。从基础材料,核心零部件到整机的集成,系统开发,再到应用服务,需要各环节企业精诚合作、打破壁垒、优势互补,构建安全、稳定、高效的供应链体系。
三是推动跨领域的交叉创新。人形机器人是典型的融合创新,我们需要鼓励芯片及人工智能、机械工程、控制理论、材料科学、认知科学等不同领域的专家深度交流碰撞,激发原创新的突破。
“大家在逐步提炼场景,技术也在不断推进,引导大家思考人形机器人未来可以做什么。”瞿毅认为,一方面,人形机器人的市场需求还不够明确,目前大家都在“走一步,看一步”探索机器人能够做什么,其养老、医疗、家庭辅助的场景只是一个初步的概念,目前还没有完全落地;另一方面,机器人的制造企业关于产品在生活中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还没有完全达到。
巴怡建议,开拓应用场景,以场景应用助力人形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搭建场景应用对接服务平台,组织开展供需对接活动,推动人形机器人技术产品在重点行业领域的创新应用,支持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开放应用场景,开展人形机器人产品定制化采购和系统集成应用服务,挖掘人形机器人在各领域的应用价值。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