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咸阳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取得明显成效

时间:2025-04-23 16:44:00

《看咸阳》讯:4月22日,记者从“持续深化‘三个年’活动、聚力打好重点领域攻坚硬仗 ”系列新闻发布会咸阳专场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4年,咸阳市科技成果转化企业落地数量突破百家,稳居全省前列。作为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咸阳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方面成效显著。

秦创原是陕西科技创新的总平台。2022年,省委第十四次党代会赋予咸阳打造“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的光荣任务。这几年来,咸阳始终把打造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推进西安——咸阳创新驱动一体化作为高质量发展一个重点,不断完善政策体系,优化创新生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2024年,落地转化科技成果企业108家,仅次于西安。先行区建设、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咸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

一是体制机制改革。首先是政策引领、体制支撑。咸阳在科技创新方面政策和体制改革探索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成立了全省首个科技工委,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在去年机构改革中,全面恢复了县级科技局,体现出咸阳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高度重视。咸阳市人大去年在西部地区地级市中率先颁布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以立法形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这些重要举措,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二是大力引用人才。积极建立人才引用“四支队伍”,其中两支在高校院所,两支在企业。科技顾问队伍,聘请了59位两院院士作为咸阳的科技顾问,市委、市政府每年都坚持慰问,争取在咸阳转化研究成果。聘请了363位科技大使,不少是西安等地高校院所的科技管理人员、二级学院或单位的负责同志。技术经纪人队伍,由政府支持、市场化运作,坚持常年奔走在西安和全国高校院所,把科技成果转化吸引到咸阳。还有科技特派员队伍,都在企业,知道企业需要什么成果、技术。通过科技顾问、科技大使、技术经纪人、科技特派员,打通了“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人才是第一资源,把人才用好了,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就解决了一个关键。

三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科技型企业三年倍增计划,力促科技型企业“登高、升规、进位、上市”。2024年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251家、高新技术企业746家,较2021年分别增长4.8倍、3.5倍。2023年全社会研发投入(R&D)强度达到1.32%,但和先进地区还有很大的差距。去年彩虹股份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作为一个企业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是近五年来少见的。去年科隆新材成功在北交所上市,全省两家,咸阳就有一家,都说明咸阳的创新主体在不断增强。

四是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实施新一轮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侧重点是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获批陕西省2个创新聚集区,第一批全省批了6个,我们有2个。一个是中医药创新聚集区,这个聚集区批到咸阳,对于咸阳中医药产业发展必将起到很大的推进作用。二是电子显示创新聚集区。创新资源、产业资源、政策资源纷纷向咸阳聚集,咸阳有望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在电子显示和中医药领域有影响力的地区。交大创新港咸阳新区去年正式落地咸阳高新区,一个地级市2个985高校进驻,还有现有的15所高校,这样的科教资源集聚在地级市中是比较少见的。咸阳不断推动创新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推动创新和产业融合走向纵深。

五是优化创新生态。连续举办三届“人才兴咸”大会,今年还要举办第四届。通过人才兴咸大会,向全省、全国显示咸阳对科技创新工作、对人才的高度重视。2023年咸阳在全国城市中创新能力排名为104名,在全省仅次于西安,今年还要不断前进,在此基础上有望创建成为国家级创新型城市。省上构建一个从西安航天产业园到西安高新区到咸阳高新区,沿着渭河一直到杨凌的创新带。在这个创新带上有咸阳高新区、兴平、武功,一个国家级高新区、两个省级高新区,我们将着力打造咸兴武科创走廊。咸阳和很多高校院所,比如说西工大在彬州联合建立研究院,今年还有3所大学的科技园和5个省级以上的科创平台将在咸阳建立,这些都是在优化科技创新方面聚力发力的结果。

(咸阳广电全媒体记者 高启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