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潮涌两山向未来丨“飞鸭老板娘”卜逸阳:让生态优势变成流量密码,唱响稻田生态经

时间:2025-09-10 10:59:00

【编者按】恰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年,杭州市委网信办携手潮新闻及各区县(市),重磅推出“潮涌‘两山’向未来”“杭州青年说”网络理论宣讲活动。聚焦科技创新、基层治理、文化传承、医疗卫生、教育共富、生态农业、数字电商等领域的优秀青年代表,以“理论 + 实践 + 互动”的全场景传播,再现“两山”理念扎根杭州二十年的鲜活实践,讲述他们在绿水青山间闯新路、转价值、领共富的奋斗故事,以此感召更多优秀青年成为“两山”理念的坚定传播者、积极实践者、先锋创新者。

“稻田养大的几千只鸭子自己飞了,谁能抓到就送谁!”2023年,卜逸阳在田间的一声吆喝,引来了数百名抓鸭子的游客。一时,田埂上、山林间,乌泱泱的全是抓鸭子的“城里人”。

“最后鸭子都抓到了吗?”面对追问,卜逸阳笑着摇头“但是,我们的知名度靠这次事件打响了。”当时27岁的她刚摆脱“农业小白”身份,从未想过这场意外会成为产业升级的“敲门砖”。以飞鸭为引,三年后,她靠绿色生态的理念,在田野间走出了一条“新农人”的特色路,自家再生稻的产量还突破了萧山区亩产纪录,最高亩产达到1170公斤。

“只要守好生态这个根,农业产业就不愁长不好。”这是卜逸阳扎根田野后,最深刻的感悟。

告别书本入农门

跨界长成“新农人”

卜逸阳的专业和农业可谓是八竿子搭不上边:26岁刚从英语专业毕业时,她以为自己会去国外留学,没想到在自家农场实习了一段时间后,她的人生轨迹彻底拐弯。

“一开始是倔:我想用年轻人的思维让农场焕新,但没有人听我的——毕竟我连秧苗和杂草都分不清。”在被多次或质疑,或忽视后,卜逸阳暗下决心,挽起裤脚就下了地,跟着水稻从育秧,到成熟,到收割。这一下来便一发不可收拾了,看到沉甸甸的稻谷一车一车往外拉,站在谷仓门口的卜逸阳心情和满仓的稻谷一般充实地往外溢:“我突然就不舍得离开了。”

下定决心成为一名“新农人”后,卜逸阳先是学技术——一年一个证,从拖拉机收割机、到叉车无人机,凡是农业相关她都想学;再是到处请教,培训、教学、交流学习,能汲取的知识她一个也不想落。随着自己的知识像海绵吸了水似的不断充盈,卜逸阳发现,自己腰杆子硬了,说话也有底气了,听到的质疑也变成了认可:“小姑娘有想法的嘞!”

飞鸭引客

生态变流量

卜逸阳的生态理念,其实是“接棒”父亲的坚持。早在2012年,父亲便开始寻求生态共养的方法——稻鸭共养、稻鳖共养。鸭子吃掉福寿螺,甲鱼守护水质,粪便还能施肥,可以代替一部分化肥农药的效果;水稻则给了甲鱼和鸭子一个遮阴避害的环境,生态系统就成了一个闭环。比起普通养殖场,这里的稻谷更香甜、鸭肉更紧实、甲鱼更鲜美——绿色,成了农场最鲜明的标签。

接过“接力棒”后,卜逸阳不仅守住了这份生态底色,还想让它“活”起来。她在稻田里试养小龙虾,琢磨着“只要对生态好、对稻田有益,都值得试”。可没想到,2023 年的一次“小失误”,竟让农场意外“出圈”。

那年,稻田间的鸭子剪羽不到位,稻谷成熟时,一群鸭子突然“放飞自我”,扑棱着翅膀在田间乱窜——平日里散养惯了,没人能抓得住。情急之下,卜逸阳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联系媒体:“谁能抓到飞鸭,直接送!”消息一出,她的微信一天内涌进四百多个好友申请。

“不能让这波关注凉了!”逸卜阳立刻行动:把游客拉进群统一对接,联系周边农家乐解决住宿,同步推出“生态稻体验装”“稻田鸭预售”——虽然最后没靠抓鸭子赚钱,但农场的名字彻底传开了。“直到现在,还有群里的客人找我们订鸭子、买甲鱼,这是我们第一批稳定的线上客源。”

有了这次经验,卜逸阳更懂“借势”:2024年,200亩毛豆成熟却缺人手,她立刻推出“摘多送更多”活动,又一次吸引大批“城里人”来体验农耕。生态理念打底,互联网思维铺路,让农场的“流量”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留量”。

如今,稻田鳖、稻田鸭已成农场除水稻外的“明星产品”;随着稻米拿到“绿色食品”认证,身价也水涨船高:稻米从3元/斤涨到5元/斤,甲鱼从80元/斤卖到100元/斤。“客人认的,就是‘生态’这两个字。”卜逸阳说。

以生态为本、以自然为基,让农业回归本真,也让乡村焕发新机。这种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探索,正是“两山”理念在新时代农业中的生动实践。

科技赋能

让青春扎根希望的田野

在坚持绿色生态的路程中,自家的产业越做越大,再生稻两季平均亩产从800公斤到1100公斤,高产攻关田突破1170公斤,突破萧山区再生稻亩产记录,底气足了,卜逸阳开始把更多“科技元素”搬进田野。

“过去秸秆堆在田里,不仅招虫还影响下季种植,现在不一样了。”说起新技术,卜逸阳的话匣子自然打开,“你看田埂间的粉碎机,通过秸秆纤维化促腐制肥技术,秸秆被高效粉碎、集中离田,转眼就变成了育秧的优质基质;靠着‘水稻数字大脑’,屏幕上就能把稻田的墒情、苗情看得明明白白;升级新设备后,就连播种都省了力,播种机每小时能多播300盘,人力成本降了一大截。”她的言语间,满是科技赋能农业的欣喜。

博帆农业的田间,人员虽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总能看见年轻的身影,或是年轻的飞手俯身调试无人机螺旋桨,或是农机驾驶员抬手点触,阳光洒在他们专注的面庞上,鲜活的年轻力量与漫山遍野的绿水青山相映,成了田埂间最生动的风景线。

“这个行业需要年轻人,也需要情怀。”回望二十年农业科技的巨变,看着年轻力量为产业注入的新活力,卜逸阳的感慨里满是期许,“往后的日子里,我想沿着生态农业这条路继续走下去,发展更多的产业。”

从守护一方稻田的生态底色,到撬动产业升级的发展增量,卜逸阳的每一步,都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田间地头的写照。那片愈发广袤的稻田,不仅生长着颗粒饱满的稻谷,更孕育着“生态优先”的发展智慧;那些穿梭田间的年轻身影,不仅传承着耕耘土地的情怀,更续写着“两山”理念转化的崭新篇章。当微风拂过稻浪,泛起的不只是丰收的希望,更是生态之美与产业之兴相融共生的悠长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