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敕勒川草原上唱起了湘西苗寨的山歌、青海藏族的酒曲、陕北高原的信天游......你信吗?是真的!
据媒体报道,7月3日,2025年中国原生民歌节在敕勒川草原盛大开启,直接把全国的“好声音”都给吸引过来了。这可不是普通的歌舞表演,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是展示文化自信、促进民族团结、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样板间”。
今天,咱就好好唠唠这场盛会,看看呼和浩特怎么抓住机会办好活动,展示自己!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这么一首北朝民歌,传唱了上千年,如今还成了呼和浩特的文化招牌。为啥这首歌这么牛?因为它背后是游牧与农耕文明的大融合,是历史沉淀下来的瑰宝。
在呼和浩特这片土地,草原的宽阔、塞上老街的繁华、昭君博物院的宁静,每一处都有民族融合的痕迹。驼铃叮当的“旅蒙商”古道,更是让各地的小调在这里汇聚,就像一个天然的音乐大熔炉,把不同的声音都融合在了一起。长调是“草原音乐的活化石”,呼麦是与天地对话的灵魂回响,马头琴的弦音里藏着历史,还有爬山调、漫瀚调歌咏美好生活。
音乐让不同的人走到了一起,也让不同的民族在这片草原上融合在了一起。也许还有人会问“为什么是敕勒川草原”?可既然是原生民歌节,那当然要在敕勒川草原上唱响。一方面,这种“以天为幕、地为席”的演绎,不仅能体现敕勒川草原的独有的生态魅力;另一方面,这片阴山与黄河“几字弯”怀抱的土地,曾是草原丝绸之路的明珠,见证过驼队商旅的往来,匈奴、鲜卑等民族的交融,在这里唱响各民族的原生民歌,让草原成为演出的灵魂参与者,是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纵深与当下实践完美结合,也是对各民族文化在中华大地共生共荣的创新性呈现。
不光是敕勒川草原,据媒体报道,2025年中国原生民歌节在呼和浩特的演出地点还有大召广场、内蒙古博物院广场以及恼包村。仔细思考你就会发现,这几个演出地点,真的不是随便圈块地搭台子,背后都藏着呼和浩特对文化传承的“心机”,其深层逻辑正是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理解和鲜活演绎。
先来说说大召广场。大召无量寺作为广场核心,始建于1579年。寺庙兴建时工匠聚居形成的市井之地,正是今日塞上老街的雏形。两年后归化城(呼和浩特前身)竣工。民歌节在此设台,像在城市的起点处奏响跨越时空的和鸣。
而且,2025年中国原生民歌节期间,这里还将举办非遗大集与乌兰牧骑展演。试想活动期间,身着民族服饰的各民族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在大召旁边的古戏台上载歌载舞,那画面是多么生动,而那场景正是一幅“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鲜活市井画卷。
如果说大召广场是这座城市的起点,那么内蒙古博物院广场就是呼和浩特文明对话的时空枢纽。在内蒙古博物院广场那尊“民族团结宝鼎”下,藏着草原文明的千年密码。这里也是呼和浩特“一廊两轴五带”文旅空间之“现代文化轴带”的起点。呼和浩特将2025年中国原生民歌节舞台特意搭在“民族团结宝鼎”下,与充满现代艺术气息的雕塑馆遥相呼应,让文物、雕塑、民歌在同一片星空下共和,让过去、现在、未来在歌声中连接,深刻昭示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最后说说恼包村。有资料显示,恼包村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山西移民李姓族人垦荒至此。三百年来,晋地民俗与草原风情在此交融。2012年,恼包村打造江南水乡风格的景区,成为人们口中的“网红村”,年接待游客2000万人次,走出了恼包村乡村振兴道路,也成功打造呼和浩特“文旅+”“+文旅”的新模式。
因此,不难想象,呼和浩特将此次民歌节闭幕演出设置在这里,让山西民歌的苍凉与蒙古族呼麦的柔肠百转同台演绎,是对历史的艺术再现,也让人们看到乡村振兴不仅是物质重建,更是文化基因的创造性重组。而舞台上的歌者诠释的正是民歌最本质的精神,即在变迁中坚守,在融合中新生。
分析到这里,真的要给呼和浩特的用心点个赞。不仅接住了“国字头”的活动,还用这四个地儿给出了文化传承的“活态答案”,展现出了这座城市的“石榴籽”情谊。
你看这四个地儿,是不是呼和浩特的“王炸组合”?敕勒川草原是承载生态文明的自然声场,大召广场是记录市井烟火气的历史回音壁,博物院广场是典藏文明密码的时空胶囊,恼包村则是面向未来的创新孵化器。它们共同构成呼和浩特文化自信的立体图景。
就像草原修复不是光种草,还得让草自己长;文化传承也不是干巴巴地唱老歌,得让它在奶茶摊前、在摩天轮上、在年轻人的手机里“活”过来。下次再有人说传统文化“老掉牙”,说呼和浩特没文化,你就带他来这四个地儿看看——啥叫“老灵魂穿新衣服”,啥叫“文化自信到骨子里”!
丨来源:青橙融媒(四月 金源街壹号)
丨编辑:于惠敏
丨校读:魏颖
丨审核:韩舒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