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5月的一个周五,邓国防匆匆结束在医院的工作,背起药箱赶往深圳北站。他的目的地是300公里外的英德市。那一年,广东省结核病控制中心号召医生下沉帮扶基层,邓国防主动请缨,与英德市慢性病防治医院许下一个“约定”:每月利用周末,义务帮助当地提升结核病诊疗水平。

▲邓国防
谁也没想到,这个看似普通的帮扶承诺,邓国防一干就是八年。八年间,他每月自费往返一次,累计行程超60000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一圈半;八年间,英德市结核病年报告病例从800例降至200例,治愈率从65%提升至86%;八年间,他从“外来专家”变成了英德百姓口中的“邓医生”。
1
从“追赶者”到“领跑者”
问题为导向的结核研究平台。12年过去,深圳市三医院结核病诊疗和科研能力已跃居全国前三。“现在不仅深圳患者不再外流,连广州的病人有时都往我们这里跑。”邓国防的语气中带着自豪。
2012年秋,南昌开往深圳的列车上,邓国防望着窗外飞驰而过的风景出神。
时年40岁的他,已是江西省胸科医院最年轻的结核病科主任,妻子是医院护士长,孩子在南昌上学,生活安稳。这次南下,是为了参加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的面试。此前,在一次全国结核病学术会议上,他的专业能力引起了这家医院领导的注意。“深圳需要你这样的医生。”一番交谈后,对方诚挚的邀请让他心动。更吸引他的,是这座城市特有的活力。“深圳是改革开放的前沿,观念新、资源多,能做更多临床科研,真正解决疑难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帮助更多的病人。”
2013年6月,邓国防正式入职深圳市三医院。当时的场景他记忆犹新:“周伯平院长第一次见面就问我有什么要求,我说给我一个干事的平台就行。”
初到深圳时,许多结核病患者因本地诊疗能力不足,被迫转诊广州。“医院条件不差,没道理让病人折腾。”邓国防带领团队从基础做起,逐步开展支气管镜活检术和各种微创介入治疗新技术,组建以临床
2
忙不过来的时候直接睡在办公室
邓国防和同行们的努力没有白费。
邓国防初来时,深圳结核病发病率为10万分之40左右;如今为10万分之30以下,每年新增结核病患者从8000例左右降至5000例左右。
在邓国防小小的办公室里,有一张一米宽的床,床上被子整齐地叠着,床边上是一张电脑桌和椅子,办公室空间虽小,但是干净整洁。“我几乎每天都是晚上十点之后到家,白天有太多事务要处理,只有晚上才能静下心来好好钻研。”邓国防说。
“一个上午看30到40个病人是常态,很多时候都要加号。”邓国防坦言,“很多患者都是奔着我来的,我不能让他们失望。”这种高强度的工作节奏,已经成为他的日常。忙不过来的时候,或者出差回来晚了,他就不回家,直接睡在办公室。
“我遇到过很多很优秀的医生,但凡有点成绩的都很辛苦。”邓国防笑着说,“要做出成绩,一定要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深圳就需要这种精神,它为什么叫特区?敢闯敢试敢干!不要去想困难,干就完了。”
3
两地奔波雷打不动
2017年春天,当深圳市三医院的结核病诊疗水平已经稳居全国前列时,邓国防接下了赴英德帮扶的任务。此时的深圳医疗,已不再满足于自身的发展,而是开始向外辐射优质资源。
“深圳的医疗水平上来了,我们就有责任帮助更多的地方。”邓国防说。
帮扶的日子并不轻松。每月总有一个周末,邓国防雷打不动地踏上帮扶之路:周五下班后赶高铁,晚上10点抵达英德;周六一早8点准时出现在医院,查房、坐诊、讲课;周六下午再踏上返途。
“最困难的是刚开始那两年。”邓国防回忆道。当地医疗设备匮乏,他多方奔走,最终帮医院以出厂价购置了第一台进口的结核快速诊断设备;没有专业人才,他协调深圳市三医院专家免费培训医护人员;诊疗流程不规范,他手把手教当地医生写病历、做诊断。
2019年,原定的2年帮扶期满。广东省结核病控制中心主任问他:“任务完成了,你还去吗?”邓国防没有丝毫犹豫:“只要他们需要,我就继续。”
4
既然约定了就要做到底
在长期的帮扶过程中,邓国防对医生这个职业有了更深的理解。
“以前,我总认为临床医生仅凭个人力量对疾病防控不会有什么太大作用,现在觉得医生也能够在防控当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他说。这种观念的转变,源于他在英德的亲身经历。
“你坐在医院里,病人找到你,你才有机会去帮别人解决问题。如果走出去,了解一个地区的问题,培训他们的团队、人员,可以帮当地解决一个地区的问题。”邓国防说,他因此找到了做帮扶的精神动力。
在英德,邓国防不仅治病救人,更注重培养当地医疗人才。他带教的两位年轻医生,如今已成为科室的中坚力量。“我把他们带到了一种想学习、愿学习、愿提问题、愿奉献的状态。”谈到这些年轻医生的成长,邓国防的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邓国防(右一)在英德与当地医生讨论患者病情。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八年坚守,换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变。英德市结核病治愈率从65%提升到86%;确诊率从17%提高到72%。但邓国防更看重的,是深圳经验如何在英德当地落地生根。
“我们带去的不仅是技术,还有深圳的管理理念。”邓国防说。他借鉴深圳市三医院的多学科协作模式,帮助英德建立规范的诊疗流程;引入深圳的AI筛查技术,让山区百姓也能享受精准医疗;甚至将深圳的科研思维带给当地医生,鼓励他们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如今,英德的结核病防治水平已跻身广东省县级市前列,而深圳的帮扶模式也被推广到更多地区。
2024年底,邓国防照例收到英德市慢性病防治医院的年夜饭邀请。饭桌上,他向当地医生提出了新一年的计划:拓展慢阻肺等呼吸道疾病防治。“结核病减少了,但其他健康问题需要关注。”邓国防说。如今,他的帮扶重心也在调整:从基础诊疗转向科研能力提升,指导当地医生开展临床研究。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能一直坚持下来,”邓国防笑着说,“其实没什么特别的理由。既然约定了,就要做到底。”八年来,邓国防不仅见证了深圳医疗水平的飞跃,更以深圳医生的身份,将这座城市的创新精神和大爱情怀传递到远方。
“要做出成绩,一定要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深圳就需要这种精神,它为什么叫特区?敢闯敢试敢干!不要去想困难,干就完了。
其实没什么特别的理由。既然约定了,就要做到底。”
深圳晚报记者 林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