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新农人”“新模式”推动镇平粮食生产转型升级

时间:2025-08-23 12:47:00

顶端新闻记者 张治中 通讯员 李方 张立军

近日,镇平县桂琴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承包田,无人机轻盈地掠过绿油油的玉米田,地头处的“新农人”正手持设备精准操控着飞行速度和喷施区间。场景中的人机协同作业在镇平的田间地头已是常态,是镇平农业升级转型的生动缩影。

智能化设备与农户的协同劳作不仅降低了日常劳作强度,更通过节本增效让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科技种田的主力军是镇平这块土地上悄然长出的农业新力量—“新农人”。“新农人”中有的是见识过城市生活的返乡创业者,有的是主动拥抱新技术的“田秀才”、“土专家”。他们用知识、科技和经营才华扎根田垄,破解农业“望天收”的困局。“玉米种植密度大,中后期植株又高,人工喷药防治病虫害困难很大,以前背着药桶打药防治顶多能一天能喷10来亩,还很难找工,现在用植保无人机防治,有专业团队搭把手,一天能防治大概300-500亩,省力还增收。”安子营桂琴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范国斌说道。

范国斌的农业专业合作社2025年种植玉米975亩。在镇平农业农村局的指导帮扶下,915亩玉米采用“密植+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面对今年严峻的旱情,范国斌深有体会。他自己对铺滴灌和大型绞盘浇灌做了个比较:玉米田滴灌带铺设成本是每亩地60元,主管道是每亩23元,合计下来每亩总的铺设成本就是顶个85块钱,滴灌一亩地用电不到10块钱,就是9块8毛钱左右,滴管过程中几乎没啥人工成本。另外60亩还没来得及铺设滴灌带的玉米田,用大绞盘喷灌机浇水,得配上水泵增压,这一亩地浇下来光电费都要23块钱,还得请人工。按两个工计算,60亩地人工费就得2000多块钱。再一个是用绞盘浇水因为有拖拉机进苞谷地,对苞谷损伤特别大,估算下来浇60亩地要损坏玉米7000棵左右,很不划算。范国斌感叹道,他是2015年开始承包土地的,2025年的玉米是长势最好的一年。

像范国斌这样的玉米高产种植灌溉模式在镇平已不是新鲜事。近年来,镇平县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遍布田间的机井与灌溉系统形成联动,拧开开关,水流便顺着管道经过喷滴灌设施覆盖全部农田。全县玉米滴灌水肥一体化面积13.1万亩,种植模式有4080宽窄行、3090三角定苗,滴灌带铺设在40、30中间,滴灌带铺设方法有导航播种施肥同机铺设、播种施肥同机铺设、苗后人工铺设,全县密植滴灌水肥一体化玉米密度在5000株以上,全部进行了化学除草、化学控旺、防虫、滴水浇水、滴灌施肥等田间管理,玉米长势喜人。

“新农人”正在成为推动镇平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除了硬件的迭代升级,镇平县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也在同步发展。镇平县晁陂镇山头村种植大户张吉雷的80亩花生田,从选种、病虫害防治到田间管理都能享受到专业团队的专业服务。无人机精准打药,减少了农药残留;增施中微量元素的土壤调理剂,花生籽粒饱满,花生的品相产量都有了显著提升。不断的农技培训,不断地送技术进村入户,一茬茬懂技术、能吃苦的镇平“新农人”怀揣着祖辈们丰收的梦想,用多年积累的实战经验,正在推动镇平农业生产的转型升级,让“科技种田”的愿景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