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荆江评论:以史为炬,在复兴征程上燃起吾辈热血

时间:2025-07-08 17:43:00

荆州新闻网评论(特约评论员 孙大发)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枪声,至今仍在民族记忆中回荡。当日军以“士兵失踪”为借口炮轰宛平城时,他们轰开的不仅是一座城池的壁垒,更是一个民族觉醒的序幕。那场长达十四年的艰苦抗战,让3500万同胞的鲜血浸透国土,让山河破碎的痛楚刻入骨髓——这是国耻,更是中华民族浴火重生的起点。如今,当我们站在“强起来”的历史节点回望,从卢沟桥的硝烟到新时代的曙光,从积贫积弱到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每一步跨越都在彰显:唯有不忘屈辱,方能托起复兴的重量;唯有吾辈自强,才能斩断霸权主义的枷锁。

历史的年轮,隐藏着“中华复兴”的密码。为什么说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答案藏在历史的对比中。抗战时期,我们用“小米加步枪”对抗飞机大炮,用血肉之躯筑起长城;如今,中国航天让“嫦娥”揽月、“天问”探火,量子计算领跑全球,高铁网络织就盛世经纬。但更深刻的变革在于精神内核:当美国联合盟友在芯片领域“卡脖子”,当某些国家在台海问题上频频挑衅,我们看到的不是退让,而是华为鸿蒙系统破茧而出的坚韧,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坚定信心。这种从“被动挨打”到“主动突围”的转变,源于我们始终铭记1937年的国耻——它警示我们,弱国无外交,唯有把核心技术攥在手中,把国家命运扛在肩上,才能打破“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逻辑。

思想的坚定,要保持“勿忘国耻”的警醒。有人说,如今是和平年代,何必再提“国耻”?这种想法恰恰是最危险麻痹的。看看俄乌冲突中被制裁的俄罗斯,看看中东战乱中流离失所的平民,就会明白:霸权主义从未消失,只是换了“规则霸凌”“技术封锁”等更隐蔽的面具。此时若淡化历史记忆,无异于自毁精神长城。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正如抗战时期,若没有“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决绝,哪有民族独立的曙光?今天,若没有“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又怎能冲破霸权围堵,复兴路上,恰如逆水行舟,不断奋进,才能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行动的号角,要吹响“啃硬骨头”的冲锋。从政治上坚持党的领导,从思想上锚定复兴信念,最终都要落脚到行动的“尖刀”上。当华为工程师“死磕”芯片研发,当边防战士在加勒万河谷用身躯捍卫国土,当普通人在岗位上践行“工匠精神”,这些都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当代诠释。抗战时期,我们用“地道战”“游击战”打破装备劣势,今天我们更能用制度优势凝聚合力——企业突破技术瓶颈,民众抵制不良舆论,青年投身国防建设,这就是新时代的“人民战争”。行动的真谛,从来不是空喊口号,而是像抗战先辈那样,把每一份力量都化作刺破黑暗的星光。

站在2025年的今天,回望卢沟桥的石狮,它见证过战火的灼烧,也凝视着如今的车水马龙。历史从不会线性前进,复兴之路必有逆流险滩。但当我们勿忘国耻,把“自强”二字融入血脉,就会明白:中华民族精神淬火成钢。正如抗战胜利告诉我们的:最黑暗的夜过后,必有最璀璨的黎明。吾辈当以史为炬,照亮前行的路——这是对先烈的告慰,更是对未来的承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在我们手中实现!

编辑: 刘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