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陈珊妮 “深圳给了我改变命运的机遇”

时间:2025-07-15 08:18:00

已经在深圳打拼生活44年的陈珊妮,说起自己的来时路,记忆犹新。

1980年,一封家书从深圳蛇口寄出,这封家书来自刚调往深圳蛇口不久的哥哥。那时正在汕头一家刺绣厂穿针引线的陈珊妮还不知道自己的命运轨迹即将发生变化。父亲收到信后,第一反应便是要求哥哥“把妹妹带过去”。

▲1991年,陈珊妮拿着“大哥大”和孩子合影。

陈珊妮的父亲年轻时在香港做过生意,他认为,蛇口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年轻人去那准没错。然而,哥哥最初的回信却有不同意见,认为当时深圳处处是工地,在信中反问道:“妹妹来干嘛?”陈珊妮知道后在心里对自己说:“我一定要到深圳去,只有在那里才能找到我想要的机遇。”

陈珊妮再三向哥哥表达了自己的强烈意愿,了解到哥哥的顾虑,她主动跟哥哥“约法三章”:到深圳后,不随便交朋友,不随便带陌生人回家,不随便到处玩。“我到深圳,只想脚踏实地好好学习、工作。”她终于打动哥哥,在1981年来到了深圳。

1

爱工作也爱学习

事业空间变大了

到深圳以后,陈珊妮在这座年轻的城市度过新一年的春节,随后进入上一年才破土动工的华美钢铁厂,在供应部工作。她的岗位既能接触到具体业务,又有财务内容,这正是她所喜欢的。

做的是喜欢的工作,但陈珊妮的工作强度却渐渐大了起来。那时候,整个工厂小到一颗螺丝钉,大到钢材,都需要在供应部留下相应的单据,记录相应的账簿,形成报表。在没有电脑的年代,这一切都要用手拿笔来完成。

作为深圳最早的“三资”企业之一,华美钢铁厂发展迅猛,在业绩增长的同时,工作量也在不断增加。陈珊妮还记得,每月30

日,港资老板都会前来收取成本报表,一个月的各种单据整理记账,都要汇总到报表中,即便临时抽调人手来帮忙,也总是要做到深夜才能完成。经历多了,陈珊妮慢慢意识到,不知不觉间自己所负责的工作量已经是最初的数倍。

就是从那时起,陈珊妮养成了遇事爱分析的习惯。陈珊妮说,无论要做什么事,她都喜欢做好事前分析:这件事应该怎样处理,月底才能更快汇入数据?平时该做好哪些准备工作?经历过初来深圳时的磨炼,陈珊妮后来对大部分事务都能做到游刃有余。

华美钢铁厂这段工作经历对陈珊妮来说,既是一段艰苦的记忆,也是一座让她在往后岁月里受用不尽的精神宝藏。

1983年,蛇口工业区设立培训中心,这让陈珊妮非常振奋。她报名参加了蛇口工业区培训中心的会计中专第一期夜校,修读北京函授夜校电脑会计课程。经过孜孜不倦地学习,陈珊妮拥有了专业的财务知识,事业空间也大了起来。

从工作的锤炼到业余时间的学习,陈珊妮获得了飞跃般的成长,也让她获得了更多改变命运的机遇。后来,陈珊妮先后调动到蛇口工业区招待所、招商国际旅游有限公司等单位。在新单位,陈珊妮很快就能适应新岗位并游刃有余地开展工作,取得的工作成果也多次得到领导和同事的肯定。

2

感情自然而然升温

经历不一样的浪漫

在深圳,陈珊妮收获的除了心仪的工作,还有幸福美满的家庭。

在调动到蛇口工业区招待所之前,陈珊妮在华美钢铁厂的工作强度之大,导致一时间竟找不到合适的接任者。就在一筹莫展之际,同在供应部的清远小伙张旭初站了出来,接下了陈珊妮的工作,她这才得以脱身前往更加心仪的单位。

最初听到张旭初要接下自己的工作时,陈珊妮首先是为他担忧:“这么大的工作量,这么多的材料,你一下子接得下来吗?”张旭初的回答很干脆:“不管接不接得

下来,先接了再说,不接你怎么调动?”这句话让陈珊妮深受感动,正是在张旭初的帮助下,她成功实现了调动,职场生涯迈上了新台阶。

作为同事,此前两人虽然熟识,却不曾有过火花,在这件事以后,两人的联系渐渐变得紧密。陈珊妮说,张旭初经常出差,而自己又很忙,所以几乎没有什么花前月下的仪式。两人更多是时常晚上一起散散步,感情自然而然地升温了。

到了准备结婚的时候,两人都认为婚姻是两个人的事,于是没有摆婚宴,选择了旅行结婚。婚后,两人工作依旧非常忙碌,很少有时间留下浪漫回忆。

1985年春节,许久没有放松过的夫妻俩决定开车到市区兜风。到了市区却意外发现,很多饭馆都没开门。原来,那时候有很多人选择回老家过年,整个城市一下子空旷起来。虽然这给两人久违的浪漫加了点不完美,却依旧成为他们始终珍贵的回忆。

婚后不久,陈珊妮夫妻俩在蛇口工业区的支持下,以优惠的价格购置了一套温馨的小房,生下了儿子张昊晖。当了妈妈的陈珊妮更忙了,很多时候需要先把孩子的事情安顿好,才能去忙自己的事情。不过,即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她也未曾放松过学习。

▲1990年,陈珊妮一家到仙湖出游。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陈珊妮回忆,孩子出生前一天,她还在上课、看书。孩子出生后,她坐完月子便又赶去参加考试。张昊晖说,从记事开始一直到中学,妈妈会给自己做饭,每天晚上也都会陪着自己,而在自己上床后,妈妈又会捧起书籍,在台灯下一页页全神贯注地翻阅。

3

追梦脚步不曾停下

母子共寻精彩人生

1988年,蛇口工业区招待所划入招商国旅公司,陈珊妮随之成了招商国旅的一员。在新环境下,挑战更多了,陈珊妮不曾畏惧,一方面以自己爱思考爱分析的习惯,化解一个个难题,另一方面则保持着学习的好习惯,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她说,那时候参加过很多培训,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有关创造性思维的课程,这给了她很大的启发,让她在往后的人生中抓住了很多机遇。

陈珊妮

2006年,年届五旬的陈珊妮退休,但她追梦的脚步却不曾停下。退休后,她以返聘形式回归职场,用专业知识发挥余热,直到60多岁才停了下来,把精力转向更加愉悦身心的地方。

“我自己学习中医,学唱歌、弹钢琴、打太极拳,平凡的日子里充满欢乐。”最让陈珊妮感到骄傲的是,在一次竞争公益钢琴学习名额的比赛中,她与年轻的选手同台比试,最终脱颖而出,获得了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跟年轻人一起拼搏的感觉特别棒!这让我感到活力都被激发起来。”

作为深二代,张昊晖也已长大成人。这位在深圳长大的青年正接过上一代人的接力棒,在这片爸爸妈妈热爱的土地上寻找自己的梦想。同时,他还组织起蛇口青年俱乐部,不断聚集着有理想有创意的深圳青年。陈珊妮从不过多介入儿子的生活。“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路要走,儿子也一样,希望他能在深圳找到自己想要的精彩。”

深圳晚报记者 苏靖驹